- 沈阳市于洪区人民政府
- www.syyh.gov.cn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工作简要回顾
一年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全区上下紧紧团结在区委坚强领导下,顶住压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有力维护了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着力优化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全程网办率达到60%,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推进便民服务“全市通办”,现有清单事项50%可网办、30%实现“掌上办”。严格落实“应进必进”、窗口首席授权制和否定备案制,在全市率先实现政务审批“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审批时限平均压缩70%,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在全市率先推行产业用地“带方案挂牌”。工商登记实行全程电子化和“一证零表”,30分钟完成企业注册。
落实各项援企政策。累计“减税降费”7.09亿元,社保费退费2097万元;为1076家企业落实援企稳岗补贴1937万元,为38家进出口企业争取政策补贴779万元。着力破解融资难,组织银企对接会9次,帮助企业达成意向合作资金共8500万元;助力21户中小微企业落实复工贷1.03亿元,协助60家创业企业获得小额担保贷款1640万元。
努力解决涉企问题。深入开展“万人进万企”活动,搭建“营商下午茶”“政企连心桥”“周五见面角”等政企互动平台,共解决企业诉求429件,办结营商案件26件,涉及资金2281万元。重点项目“项目管家”包保服务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开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App,解决制约产业项目建设问题79个。按期完成1.5亿元中央巡视口径工程款清偿和2543万元民企无分歧欠款偿还任务。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数量达到8.9万户,同比增长21%,投资创业预期有效提升。
(二)发展动力得到增强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416万元、特别国债1.1亿元,投入老旧小区改造、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强京沈合作,投资3.58亿元建设京沈合作产业园一期项目——沈阳永安智能制造产业园,32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发挥国有资本引导放大效应,设立1.13亿元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组织线上线下活动27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0个、落地50个。全年开复工重点项目130个,较去年增长30%。全年实际到位内资82.25亿元,增长13.7%,实际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增长8.3倍。
创新引领工业发展。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81家,省级瞪羚企业备案3家,新增精益管理企业11家,完成“个转企”181家、“小升规”26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2家,特种机床产业技术研究院获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康特机电被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联电缆等3家企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天净环保生产的新型高效污水处理设备等8项产品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产品。精锐数控等4家企业的5个项目获批辽宁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45.7亿元。永安机床小镇成为国家精品特色小镇。
服务业健康发展。在全市率先实行“无接触营销配送”,创新“产销一体、订单农业”农商融合发展模式,组织惠民消费月、惠民车展、农商对接等系列促销活动,发展电商村6个,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制定落实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启动行业专项提升整治,优化结构、推动集聚、提升效益。沈阳国际物流港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物流园区”。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唯品会、京东、苏宁等限上电商企业零售额增长30%。永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晋档升级。
(三)各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永安开发区建设成绩显著。完善永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平台公司”市场化运营模式,组建永安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公司、永安智能制造研究院,以市场化、企业化方式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厘清开发区与各部门、各街道的职权边界,实行市场化选聘和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提升开发区工作效能。2020年,永安经济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实现晋位升级。
土地要素保障得到强化。编制于洪区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完成于洪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期成果,科学统筹城市和产业发展用地规模。落实工业用地“标准地”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汽车循环产业园项目用地完成“带方案挂牌”,加快项目落地建设。盘活彤鑫园等停摆项目5个、复工停缓建工程2个,化解“批而未供”土地204公顷、偿还增减挂钩指标123公顷,完成土地收储140公顷,同比增长9.7%;全年可完成土地出让17宗、129.4公顷,其中产业项目用地5宗、24.3公顷。
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开展丁香湖旅游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洪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国有公司重组合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落实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优化改进国企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决算审计,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完成48户企业性质界定及人员、档案移交接收等工作。整合重组“僵尸企业”16家。
(四)城乡建设成绩显著
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年投入生态建设资金7000万元,完成小浑河氟化物污染整治、于洪新城地区雨污混接摘除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万人千吨”水源地建设及22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环境风险整治;彻底解决农村黑臭水体问题12处,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实施永安污水处理厂扩建和58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改造,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蒲河等5条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特别是,通过实施生态改善工程,细河于台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功能区标准,为全省水环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于洪区被列为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示范试点,荣获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建立秸秆禁烧防控体系,落实旋耕灭茬措施。整治“散乱污”企业376家,强化59个建筑工地、275处易扬尘点位管控整治,224条三级以上道路全部湿式机扫,完成散煤替代5318户,推广农村环保高效炉具2000个,抗霾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深化。完成9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研评估,土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中央环保督察及省环保督察案件全部办结销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成小浑河、北分干渠共20公里河道改造工程,行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解决了沈阳西部城市排水瓶颈。围绕14个重点积水点位,新建改造泵站8个、新改建排水管线22公里、完成雨污分流45处,城市防汛功能明显增强。浑河新堤防工程于洪段顺利合龙。完成文大北路、细河南路西延、“四好农村路”等26项、82.2公里城乡道路新建改造工程,西北连接线、永安大道、王秋线等主干路网工程顺利推进。植树造林347.7亩,建成丁香东湖公园,新增城市绿地60公顷。完成重点项目电力及通信排迁工程33项、配电工程25项。完成58个小区、432栋居民楼正式电改造。建设5G基站856个。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
城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实施城区重点街路、点位机械化扫保洒水和“一把扫帚扫到底”全域垃圾专业扫保全覆盖,主次干道市政设施完好率99%以上。同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建成分类中转点67座、环保屋140个,试点推进居民厨余垃圾分解转化、减量无害化,设置分类容器3万余个,基本实现小区、村屯分类设施配置全覆盖。解决1.8万个停车泊位,新增10处临时停车场,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完成二手车市场等11项专项整治,改造背街小巷21条、城乡结合部道路14条、城市出口路3条,封闭管理开放式小区89个,坚决拆除违章建筑1.58万平方米、违规牌匾等695处,扎实推进违建别墅、乱占耕地问题整治。“零失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
(五)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农业发展持续稳定。完成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4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2万亩,与中化集团战略合作全产业链服务3000亩,粮食总产实现3.5亿斤。家庭农场发展到2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75家。新认证有机食品2家、单品认证16个,绿色食品19家、品种34个。马家干调获批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区农事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8亿元。强化规划引领、政策兑现、补贴落地,“大棚房”恢复农业生产功能480亩。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首届农产品推介会。于洪北虫草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品。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新流转耕地2.2万亩,农村耕地流转率达到5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以上,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稳步提高。完成12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及登记赋码,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资源全部纳入沈阳市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网上交易,实现规范管理、保值增值。稳步推进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成试点方案编制,选定5个试点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保持在1000万元以上。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创新启动农村有机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工程,实施农村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站建设,有效衔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黑土地修复。完成村内道路改造、维修90公里,安装路灯6913盏,改厕2655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新建粪污处理设施7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强化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离田率实现100%、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实施前辛台村、后辛台村污水、燃气管网建设。完成35个村屯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惠及1.4万户、4万人。建设精品村1个、示范村16个、整洁村70个,前辛台村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六)民生保障坚实有力
社会保障稳步增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发挥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7769人,帮助企业招聘员工5023人,发放技能补贴194万元、创业担保贷款2923万元、失业保险金6571万元、失业补助金2778万元,保障民生根本。按时按需发放低保等各类救助资金4000余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成9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实施2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完成18处农村危房改造、23公里供热旧管网更新、30万平方米暖房子工程,凤凰水城、坤祥苑等小区解遗办证818套。自筹2.5亿元解决2019年368套“棚改”资金问题,完成廉租房、公租房保障401户,全年可回迁安置958套。落实退役军人“五有”服务,获得省、市“双拥模范区”称号。
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实施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收回14所小区配套幼儿园举办公办园;新增普惠性幼儿园16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6.6%。完成3所中小学新改扩建工程,增加学位4410个。引进优秀校长1名,新招聘录用教师330名,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引进7所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东北英才学校教育集团、两个区属幼教集团发展壮大,办学品质持续提升。国家级“立德树人德育高地”项目落地。
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于洪区公共卫生服务救治体系工程顺利推进,区医院体检中心、新门诊楼、肠道发热门诊投入使用。建成PCR核酸检测实验室2个,建立分流国际航班接转和隔离宾馆医学管理服务长效机制,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稳步推进,中医“治未病”能力显著增强,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建成丁香湖游客服务中心,规划开发丁香湖旅游资源。举办沈阳市首届玫瑰节、“喜迎中秋欢度国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系列活动,“文化+旅游”“文化+非遗”融合发展。永济桥获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体育公园足球场3个,为20个乡村文化广场配置健身器材140件,满足群众文体活动需求。成功承办2021腾讯TGA电竞运动会辽宁代表队选拔赛。
社会环境安全稳定。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信访案件退位减量,“书记抓信访”减存控增三年攻坚省交办案件清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圆满完成国家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任务,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搬迁改造危化企业9家,彻底清理危险废物堆存地5处。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常态化打击整治,扎实推进禁毒示范城市建设,社会和谐安定局面得到巩固。
(七)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依法行政扎实推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220件市区两级人大建议及政协提案全部办结,见面率、办复率、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为100%。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完成34个项目预算执行审计,上缴国库1.07亿元。完成81个行政村村“两委”成员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圆满完成中央、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国家统计督察、国务院大督查等整改工作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阶段性任务。
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完成城市管理、文化、交通、农业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开展街道经济职能回归试点改革,制定权责清单目录,赋予街道办事处经济管理、土地征收、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等四项职能,明确26家区直部门职权事项911项,划清职责边界,规范权力运行。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牢固树立真正过紧日子思想,全力保障“三保”支出、疫情防控、偿还债务本息、支付工程款和征收补偿款、兑现惠企利民政策等刚性支出,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7%。提前完成全年政府性债务化解任务。
同时,计生、档案、人防、兵役、民族宗教、红十字会等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年初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有力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以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力以赴推进“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为实现“十四五”时期于洪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立足实际、面向未来,进一步明确了智能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业的主导产业定位,发展思路和区情实际的契合度不断提高;我们锁定目标、扩大开放,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不动摇,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我们统筹城乡、加大投入,着力补齐生态、生活、生产环境短板,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我们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持续推进永安开发区、国资国企、土地供给、农业农村、行政及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强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得益于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历届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是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和100万于洪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拼搏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勤劳智慧的于洪人民,向各行各业的经营者和从业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驻区部队和支持于洪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一是营商环境建设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意识还不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仍需加强。二是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还不扎实,制造业“面广链短”,物流业“大而不强”,农业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还不高。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群众就学、就医、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仍有历史欠账,社会治理仍有弱项。四是干部队伍知识储备仍有欠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仍需提高。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完善。
二、“十四五”时期总体目标和2021年政府重点工作安排
“十四五”时期是于洪区开辟增长新路径、积蓄转型新力量、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五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区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为根本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着力将于洪区打造成为沈阳智能装备制造和现代商贸物流配套服务区、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城乡融合发展重要片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出于洪贡献。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夯实发展战略基础。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抓实抓好,着力实现“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建设目标。
优化政务服务。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便民服务“全市通办”。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助老帮困服务专员,畅通引导服务、现金支付、现场代办帮办等绿色通道,确保“办事有人领、上网有人帮”。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查找问题,以评促改、以改促优,推动全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迭代升级窗口服务,推广“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审批方式,放宽事前准入关口,推动“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对标对表先进标杆,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做优法治环境。落实检查计划公示公告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推广多部门联合一次性综合执法,推进执法检查向执法服务转变,帮助中小企业及时整改问题、守牢质量和安全的生命线,为全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包容、有序的发展环境。推行否定备案制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信用政府建设,及时兑现各项承诺,妥善解决失信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增强成本竞争力。清理、再压缩各领域涉企收费事项,为新开办企业提供免费刻章服务,减免项目开设道路出入口相关费用。做强人力资源平台,搭建用工供需桥梁。提供新型能源替代解决方案,帮助高能耗企业降本增效。推进“银政企担”合作,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仓储物流企业开展“集采集配”,降低生产型企业物流成本。加强园区管理,做优公共服务,降低企业非生产费用。扩大“万人进万企”覆盖面,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做优企业诉求及时联动处理机制,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提高生态宜居度。顺应“人跟环境走”“产业跟人走”的发展规律,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水平,优先供给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常态推进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全力塑造、突出展示于洪区生态宜居主城区的整体形象。
(二)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切实增强发展动力。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工业“标准地”制度,争取M0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广产业用地“带方案挂牌”,提高产业发展聚焦度。集中解决存量土地攻坚问题,加快有效投资落地。探索“一地多用”,丰富闲置仓储用房、工业厂房盘活利用方式,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完善推广“院校—实训基地—企业”的技能人才供给机制,在产城融合发展片区规划职业教育中心,探索“人力资源服务园+”模式,通过市场化选聘方式引进产业发展服务人才,满足园区和企业需求。以政务大数据带动民用、商用大数据协同发展,鼓励数据服务市场化投资。
同步推进开发区和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机制,围绕“一带、三区、多园”建设,实施“园区+平台+基金”的项目引进模式,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链“建、延、补、强”。将产业融合发展片区非产业用地出让的部分净溢价收益作为国资公司增资增信和设立基金的专项资金,鼓励平台公司开放股权融资,聚焦产业发展,提高国有资本投融资能力。着力破解中小制造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发区设立担保风险补偿金,为园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增材制造、机器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技术团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业共进”的融合发展机制。支持永安机床小镇沈阳特种机床产业研究院、沈阳量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高精度协作机器人等共性“卡脖子”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生产。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和产品5个,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1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家,培育瞪羚、雏鹰企业不少于60家,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通过适度补贴方式引导中小企业实施精益管理,鼓励顺风新材料、新飞宇等“老字号”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绿色工厂;支持“原字号”企业聚星机床与韩国斗山合作建设整机加工中心,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实现整机批量生产;发展数字经济,支持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开发,加快推进普天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产业基地等“新字号”项目落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三)全面加强开放合作,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筹推进对外开放和扩大内需,实现合作共赢。
加强对外合作。加强京沈对口合作,推动永安智能制造产业园竣工投产,通过订制订建、以租代售、租售结合等方式新增入园企业10户。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地区合作,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发挥省级飞地经济园区政策优势,推进飞地项目“带土移植”。加强与深业智慧、亦庄控股等园区运营机构的合资合作,开展智慧园区运营,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合作开发重点园区。全年引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不低于35个,投资额不低于220亿元。
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围绕沈阳港“一港多区”规划,完善沈阳铁路蒲河物流基地外部基础设施,配合沈阳铁路局货运中心争取建设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发展公铁海联运。大力发展日用消费品电子商务产业,加快苏宁东北电商产业园、格力云仓等重点项目投产运营,电商销售额增长30%。推动亿合城、东北国际医院健康城、新城吾悦广场等重点服务业项目落地开工。深入开展物流业园区整治提升,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培育特色街区。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体验”等新业态,促进传统零售业向“商品+服务”升级。
保持外贸稳定增长。扶持亲兄弟、松洋贸易等核心骨干企业稳定持续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参加进博会、制博会等重点展会,拓展进出口市场。优化外贸产业结构,推进外贸企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培育发展跨境电商和非生产型贸易企业,着力引入外商独资、中外合资项目,形成进出口新增长点。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环境建设和深化改革为抓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增3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4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保证粮食稳产增收。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3家,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强化“于洪农品”品牌影响力,推动北虫草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突出历史、生态和物产特色,开发民宿旅游,鼓励边台村等美丽乡村发展农村文旅产业,打造历史文化名村。电商村发展到12个。发展数字农业和“互联网+”农业,深化与中化集团合作,建设中化现代农业于洪技术服务中心。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创建18个美丽村、3个精品村。改造“四好农村路”31公里,实施植树造林445亩。建设农村废弃有机物生态转化站,农村混合有机物固废处理率达到50%。深入推进秸秆“四化”处理,在34个村建设“农家肥”集中收集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选取3个村为试点,逐步推进“燃气进村”。再完成16个村安全饮水改造,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推广农村饮水“建管服”一体化模式。研究地表水替代解决方案,推动生态用水。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新增农村耕地流转2万亩,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覆盖面。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建立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部分有偿使用、规范有序审批”制度,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公共设施水平的目标。深化光辉畜牧场、供销合作社改革。
(五)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推进生态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持续改善群众生活质量。
强化生态管控修复。以浑河、蒲河等生态空间为重点,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全区生态保护区域比例保持在8.5%以上。建立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台账,深入推进问题排查整治,组织开展细河清淤,全面取缔20吨以下燃煤锅炉,落实秸秆禁烧、散煤替代、扬尘管控等主体责任,巩固黑臭水体及“散乱污”企业整治成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西北连接线、王秋线等重点路网工程,打通宁江街断头路,新建过街天桥5处,改造富官细河桥,完成4条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争取建设细河路立体公交枢纽站,实施解决“出行难”专项工程,让群众出行更便捷。推进停车场、停车泊位建设,缓解停车难问题。实施松山路等重点积水点位改造工程,提升排涝能力。加快推进回迁房和部分小区水电气改造,实施11个老旧小区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解决回迁安置1300套。推进39项配电工程、33项电力电信排迁工程,满足项目建设和居民生活需要。加强市场化扫保监管,持续开展市容环境、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实施专业市场搬迁改造,改善城市环境。完成3条城市出口路绿化提升,实施城区裸土地面绿化补植。建立健全更加便民的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流程和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服务手段和逆向责任追溯机制,形成居民主动参与的社会氛围。全面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质量和资源化利用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理能力,建设城乡混合废弃有机物生态转化设施,打造全国行业示范。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深化校企合作,升级技能提升行动,扩大灵活就业渠道,实现居民充分就业、农民转移就业。建立职业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设立“方文墨”大师工作室。扶持创业带头人100人,引领大学生创业150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98%,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6000人。全力提升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质量,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面。严格落实建设工程项目“三金三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丽景名居、新城悦府等小区解遗办证。做好退役军人权益维护、移交安置、就业创业和双拥优抚等工作。
提升社会事业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补齐资源配置短板,新建、续建市实验于洪分校等7所学校,打造东北英才学校教育集团。实施五十六中学改造提升工程,为高考考生创造优质学习、生活和备考条件。推进优质公办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完成60名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招聘在编教师70名。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成于洪区公共卫生服务救治体系工程、妇幼保健所改造和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城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丁香湾预防接种门诊工程,启动盛京医院雍森医院二期工程。实施永安桥保护工程,加强对永济桥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推进大转湾非遗文化街区建设。持续塑造丁香湖冰雪旅游品牌。组建于洪区融媒体中心,开发推广特色文创产品,提升于洪对外形象和知名度。
加强完善社会治理。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面完成重复信访治理工作任务。提升社区便民服务事项“全市通办”整体水平。平稳开展村委会、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巩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抓实“安全型社区”创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治理服务能力。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思维,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认真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和民主集中制,严格履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等法律程序。严格落实政府投资条例,严格执行财政预算。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升诚信履职意识。
加强风险防控。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原则,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和应急处置,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只减不增,积极争取新一轮中央预算内和专项债资金支持。积极推进政府债务化解,实施债务限额管理,加快工程款账款清欠进度。
增强执政能力。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建设,加快智慧政务、远程办公、互联网执法等数字政府平台建设,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加强招投标、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政府投资有效性监督审计和责任倒查。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打造信念坚定、能力突出、勤政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队伍。
各位代表,新征程承载新目标、新希望,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我们将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谱写于洪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