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于洪区工业经济和科技发展 “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2年11月24日来源:1
[字体: ] 打印

“十三五”期间,我区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态势,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十四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厘清新发展阶段工业发展的思路,正确把握政策取向,进一步明确发展任务和重点领域,是推动我区工业经济和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十三五”时期回顾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到2020年末,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280亿元,同比增长8.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0户,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41.2亿元,同比增长8.5%。预计到2020年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户数达到207家,比2015年末增长188家,增长10倍;科技型中小企业51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60家,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产品、“双创”载体培育和农业科技也都取得显著成绩。

(二)工业整体发展情况

主导产业更加明晰,产业基础更加雄厚。全区现有全口径工业企业4700余户,工业产品涵盖31个大类、121个中类、290个小类。从企业数量、税收、营业收入和技术创新等各项指标评价,装备制造业占据全区工业的主导地位,重点行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大力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全区“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良好发展势头。五年间,全区成功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户、“专精特新”产品14项。

产业数字化开局良好,智能化升级稳步推进。全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联恒工业(沈阳)有限公司的华晨宝马G08BEV(全新X3电动车)项目成功通过数字化车间验收,获得市级政策补贴资金272万元。沈阳顺风新材料有限公司申报“新型环保化工建材绿色智能工厂”,沈阳新飞宇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申报“成品油加注计量式数字化车间”。

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获评市级以上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家,市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4家。永安机床小镇公共服务平台初见成效,尚云智能研究院部分技术已成功转化,并形成产品,向园区内企业成果转化进行量产;建成重点加工服务平台—51#加速器,包含数控加工区域、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五轴加工中心、产品装配基地、智能检测中心等;与华中数控、西安交通大学等联合打造了人才平台,小镇人才平台每年培训人数超过1000人,并初步完成“院校-人才平台-加速器-企业”的人才供给机制。

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小升规”企业超过100家,“规升巨”企业超过10家,企业培育工作在全市各县区中始终保持领先。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产业规模也实现提升。

(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制定工业扶持政策,引导重点企业发展。根据区情实际,围绕区内企业需求,积极制定并完善工业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制定了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政策,从优化存量、扩大增量、强化要素保障三个方面出台27条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发展基础,明确了智能基础装备制造发展方向,一部分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服务工业高质量发展。深入企业宣传政策、问需问计,切实解决一批难题,“亲”“清”的政企关系更加融洽。康特机电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联电缆、陆胜机械和天净环保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沈阳 工业泵、天净环保 8 项产品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产品。联恒工业、新飞宇等 6 家企业获得工业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增长奖励 103万元。飞研航空、耐蚀合金泵等企业入选辽宁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荐产品目录。恒德包装等16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贴息,共获市级政策补贴64万元。24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贴息工作通过第三方评审,贴息金额总计70万元。疫情期间支持13户技术升级改造企业申请补助,总金额402万元。帮助18家规上重点企业向省农商银行申请低息(一年期利率3.85%)贷款,金额共计1.44 亿元。

精益管理初见成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按照上级要求,积极鼓励企业开展精益管理,2018年以来共引导区内29家优质企业开展精益管理项目。预计到“十三五”末,市级补贴金额达到480万元,区级补贴达到425万元。通过该项目,企业在提升效率、流程缩短、提高空间利用率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有效推动了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散乱污”整治稳步推进,打造优质发展环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力指导各街道对全域范围内深入开展全面排查工作。三年来共排查“散乱污”工业企业2627家,形成专项整治台账,全部按期完成整治任务,整治量全市第一,整治率100%。因地制宜将造化街道闸上村列为“集聚区”进行试点,起草规划方案和负面清单,逐户走访企业,帮助企业完善准入手续,实现整治结合、服务优先。通过“散乱污”整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危化企业搬迁改造,积极盘活工业发展资源。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关于扎实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的通知》及省、市、区相关工作和方案的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及专业机构,制定“一企一策”工作方案,深入指导9家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搬迁改造工作成果通过上级专项工作组验收,有效盘活全区工业发展资源。

积极举办惠企活动,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十三五”期间,积极组织企业参展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展示企业发展成果,融通企业发展资源。组织开展于洪区企业家俱乐部活动,定期邀请专家开展金融、科技、法律等领域政策知识讲解,助力企业发展,共举办线上、线下活动20余次,惠企行动不断深入。邀请阿里巴巴集团开展数字赋能活动,推进全区小微企业产业数字化进程,100余家企业受益。对接省市工业和科技资源,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登记、企业专利补贴政策等培训,多家企业受益。

企业减负进展顺利,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全面梳理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形成无分歧账款台账,总额6966.05万元。制定各领域各部门还款计划,按时间节点全力推进各环节工作。2020年期间减负全市排名第一,在全市推广工作经验。截至目前,无分歧全部清偿完毕,有力推进企业发展和营商环境建设。

全力参与疫情防控,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向全区重点企业免费发放并协调平价防护口罩15万余只,并配发红外测温仪等防疫物资。组织北华医材、大山根、云本色等企业生产防疫物资,为全区和全市防疫物资供应做出贡献。协调人社部门为企业发布招工信息,扩大企业招聘渠道。协调财政部门为企业申请低息贷款,并发放贷款补贴。协调电力部门为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办理电力增容,提升疫情防控企业物资生产能力。

(四)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受内外环境影响,转型升级面临一些挑战,但全区深入推进工业发展战略,总体实现稳中有进。但同时也要看到,“十四五”期间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些瓶颈。一是产业结构优化仍需加强。工业产业集群仍有待优化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占比较低(目前仅20%左右),高端前沿产业布局不足;缺乏未来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二是园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园区产业规划不够合理,企业互相配套能力不足,难以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三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全区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企业面临的研发、管理、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共性问题尚无畅通地解决渠道。四是产业平台能级不够工业项目缺乏,投入产出周期较长,产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出效率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与头部企业合作,不断完善与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

二、“十四五”时期工作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十四五”时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力期、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的进一步凸显期,工业将进入一个新趋势、新挑战、新机遇共同作用的关键发展阶段。全区工业和科技发展必须找准新定位、培育新优势、采取新举措,加快建设具备于洪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优化存量抓提升、扩大增量抓发展,以“普遍培养、重点培育”为原则,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为核心,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同时,加快推进重点企业培育工作,遴选优质企业重点培育。通过两手共同抓,打造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产业升级新路径。

(二)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实现14.9%,其中存量企业总产值年均增幅不低于8%。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80亿元,年税收力争达到20亿元;“十四五”时期,工业投资力争达到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户。

“十四五”期间于洪区工业和科技主要指标预计


总量指标

年均增长率

(%)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规上工业总产值(万元)

162.1

186.4

213.9

245.8

282.4

14.90

规上制造业总产值(万元)

144.4

167.8

194.3

225.3

260.8

16.0

规上电力热力总产值(万元)

17.7

18.6

19.6

20.5

21.6

5.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户)

215

240

260

280

300

9.6

高新技术企业户数(户)

260

300

340

370

400

14.1

科技型中小企业户数(户)

650

750

840

920

1000

14.3

——企业培育。形成系统完善、有序更新迭代的重点企业发展资源池,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打造3-5家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或新三板上市企业、5-10家隐形冠军。培育数字化车间5个,智能工厂2个,绿色工厂2个;培育瞪羚企业10户,雏鹰企业20户。

——园区建设。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个,5G示范园区2个;培育孵化器、加速器8个;永安机床小镇完成国家级特色产业小镇建设。

——结构调整。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达260亿元,年均增长16%;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

三、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四大制造业重点领域

“十四五”时期,围绕全区产业发展情况,重点打造交通装备、智能装备、机械装备、电力装备制造业四大重点领域。

(一)交通装备领域

汽车零部件产业。打造国内先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心。到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亿元。以宝马打造“两中心两基地”和新工厂建设为契机,加快实现对宝马、雷诺等整车龙头企业的配套,加快区内龙头企业智能转型升级。航空零部件产业。到2025年,航空零部件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亿元,初步建成高科技特色鲜明、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

(二)智能装备领域

机器人产业。到2025年, 机器人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在机器人本体及零部件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种机床产业。重点发展数字机床、特种专用机床、机床功能部件、机床核心零部件及机床配套产业。到2025年,数控机床及专用装置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在高档数控机床、机床关键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大、具备与国外顶尖企业竞争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优化高档数控机床产业结构。

(三)机械装备领域

重点发展泵阀和压缩机产业。到2025年,力争将泵阀和压缩机产业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泵阀生产基地,打造中国北方泵阀之都。推动机泵阀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到2025年,机泵阀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四)电力装备领域

重点发展智能电网装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产业。到2025年,电力装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

四、“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推进全区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通过创新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和绿色化水平。

(一)着力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

1.构建和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企业主导的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大力引入重点产业相关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于洪设立创新基地,建立一系列成果转换基地、创业基地。围绕优势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行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先进技术研发、高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人才培育。统筹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双创孵化器、风险投资等形成合力,形成以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双创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等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

2.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紧紧围绕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在高端装备、机械基础件、航空航天等产业,积极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及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支持企业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平台,引进制造业高层次人才。

3.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利用成果作价折算股份、许可他人使用、自行转化等手段,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转化。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新装备首台(套)示范应用,着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提高环保技术装备供给能力和水平。按照“展示、服务、共享、交易、合作”的功能定位,加快科技服务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网上技术市场运行机制,着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一站式科技信息资源服务系统,搭建成果转化的桥梁。开辟多元化成果转化投入渠道,引导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社会资本聚力科技成果转化,以市场需求推动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

(二)着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以制造智能化和产品智能化为主攻方向,推进全区制造业向智造方向发展,提升全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

1.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生产制造执行管理(MES)等系统的广泛应用,鼓励骨干企业、集团企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理、产品追溯、营销服务、仓储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系统化集成整合能力,实现全流程跨区域智能管控。深入贯彻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众创、众筹等新型制造模式和新业态。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延伸产业链,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试点建设一批智能化水平较高、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加快在行业内、区域内复制、推广。积极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建设,稳步提升全区智能制造水平。加快互联网工业平台建设,强化互联网平台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提升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

2.加快发展智能产品和技术。积极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支撑软件、应用软件及智能硬件产品。针对全区智能装备和制造过程智能化等薄弱环节,实施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围绕交通装备、特种机床、电力装备等传统产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的需求,大力发展成套智能设备、自动装配设备等智能装备,加快培育一批本土智能制造装备及集成应用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3.加强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加快 5G 网络的推广应用,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大容量的工业互联网。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开展智慧网络建设,提高互联网支撑能力。提升工业领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工业领域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推广工业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和指南,增强信息安全监测、评估、验证和应急处置等能力。

(三)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进一步加快龙头企业培育,使龙头企业成为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加快隐形冠军企业培育,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小微企业培育,增强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后劲。

1.培育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不断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成为知名企业集团。持续推进骨干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股权融资,鼓励企业不断优化完善内部管理体系,通过资本市场整合优质资源赢取更大发展空间。

2.培育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对照“专精特新”评价标准,分层次促进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产品、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攀升,引领和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资金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项目重点支持的同时,不断完善支撑服务,缓解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难题。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建立和完善专精特新企业的运行监测机制,及时掌握企业运行的动态。

3.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多部门参与、全方位服务的联动机制,全面优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一是推行现代管理,构建精益管理平台。通过推行精益管理,企业在效率提升、流程缩短、空间利用率提高方面将显著提升。二是推动协同创新,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组建“孵化器”、共建沈航实训中心、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和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等。三是拓展市场渠道,构建销售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鼓励企业在开放平台上展览展示。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搭建技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我区与大阪中小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组织我区中小企业与大阪意向合作企业开展考察洽谈活动,促使地区间、企业间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五是开展金融合作,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发放政策补贴,为平台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六是加强人才引进,构建培训交流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四)着力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和配套优势,依托省内和沈阳市各种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科创、金融等核心资源与区内深度合作,加快制造产业转型与升级步伐。

1.推进重要平台载体的保障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永安经济开发区、京沈合作园及永安机床小镇等重要产业园区和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更优质的企业和产业落地,有针对性地引入对于洪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重点产业。发挥正向激励和倒逼机制共同作用,根据利润率和亩均税收等指标对企业予以分级,实行差异化的奖惩机制,倒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聚焦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培育和引进知名的检验检测、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法律财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各类服务机构,加快推动建设若干区域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各类公共服务需求。以企业公共服务中心为核心,吸引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入驻,深化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化、网络化、集成化。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精简事项,推进办事标准化,坚持行政许可事项应放尽放,打通数据共享,推进审批智慧化,加强基础数据库的一体管理,推动数据高质量应用,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强化提速增效,推进环境最优化,更大力度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快速审批,巩固营商环境建设成果,为于洪工业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相关部门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服务,各街道、光辉畜牧场要建立和完善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机制,要素资源与政策资源要向工业倾斜。建立重点产业、重点任务工作推进制度,适时将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二)加强要素保障。建立分类分级动态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导向机制,及时调整相关扶持政策,实行“有保有压”差别化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优秀企业倾斜。积极推广智能装备首台(套)首批次应用保险机制、融资租赁机制,助推新产品推广应用。全区新增用地指标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工业发展。积极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和土地精准供应,积极盘活闲置的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等资源。

(三)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促进规划实施的政策体系,加大《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政策》实施力度,促进企业增产、创新增效、税收增量。针对重点产业,在扶持资金、用地指标、设施配套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促进产业集聚、创新提升。针对产业集群和项目,实施专人全程负责、一站式办理等服务举措,促进空间集约和项目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