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于洪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2022年03月01日来源:1
[字体: ] 打印

——2021年12月6日在沈阳市于洪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于洪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于洪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开启“十四五”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极其繁重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十四五”规划纲要任务安排,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平稳有序。

经济运行平稳有序。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较2019年增长7.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较2019年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4%,较2019年增长12.7%,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较2019年增长19.1%;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9%,与2019年持平;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1%,较2019年增长3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4.7%,较2019年增速下降3.8%,其中税收收入下降6.4%,较2019年下降6.2%;进出口总额增长10%,较2019年增长6.4%;实际到位内资增长53.1%,较2019年增长74.2%总体看:于洪正处于经济结构加速调整阶段,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组建“弘英汇”创新创业平台,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先后组织项目路演25个,发布技术课题18项、制造业数字赋能政策1项,签订数字赋能合作协议3项,辽宁特种机床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的“矿用管道全位置自动化焊接技术”等13项“揭榜挂帅”技术课题成功揭榜,互融共进的科技创新格局加快构建。

群众福祉明显改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案件办结率达到93%以上,一批群众操心事、烦心事、难心事得到及时解决。建成造化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旗舰站108个社区政务服务驿站,便民服务事项增至115项,“15分钟政务服务圈”初具雏形。就业云平台、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城镇新增就业82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与经济同步增长。

(一)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营商环境再度升级。“一网通办”全面提速,依申请办理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9%、全程网办率达94%以上,20个高频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推行“容缺受理”、“带方案出让”等审批模式,巨兴钢材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在政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咨询窗口”,持续开展“一联三帮”、“万人进万企”等主题活动,解决企业诉求72件,为2174家企业提供免费刻章和网上备案服务,免收城市道路开口费用500余万元,全区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万户。

重点改革持续突破。“管委会+平台公司”改革不断深化,为永安建设发展公司增资2.8亿元,新编、升版公司授权及财务制度55项,管理运营体系更加完善。探索推行“园区+平台+基金”运作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的1.13亿元健康农业股权投资基金进入投资阶段,与国开行合作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建设的智能制造产业园12期项目已通过评审,市场化运营能力得到提高。国企改革稳步推进,整合重组国企14家,完成10家街道4家经营性事业单位和3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划转

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在造化、沙岭、马三家等5个街道梳理项目地块14个,总面积5.1平方公里。扎实推进土地攻坚,完成88-193机床城4、迎宾路烟厂仓库等存量地块征收,全年整理净地93公顷,盘活闲置楼宇、厂房、仓储设施14.7万平方米加快园区载体建设,永安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主体竣工,建成标准化厂房1.7万平方米,12户企业签约入驻。

(二)聚焦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篇大文章”扎实推进。围绕“5+3+210条重点产业链,绘制“两个图谱、五张清单”,通过精准招商解决产业链断点、弱点问题。全年储备“老原新”产业项目38个,签约入驻10个,博华环保、巨兴钢材等4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飞研地面保障设备、盈好机械造型线等23个技术改造项目启动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0.8亿元,同比增长56.7%。“老原新”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16.223.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保持稳定。落实重点企业领导包保责任制,指导企业在有序用电期间通过优化负荷控制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引导大成牧业等重点企业运用期货套期保值等手段对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预计全年19个制造业行业中,16个行业增加值正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正在加速形成。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蒲河铁路物流基地被市政府确定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选址,深国际获批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辽宁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电子商务持续升温,京东、唯品会等限上电商销售额预计增长14%,优创空间、启点创客获评沈阳市首批电商直播示范基地,9月省电商直播节带货交易额突破2600万元。积极对接拼多多旗下多多买菜,依托其中心仓资源与平罗街道联合开展“农货进城、洋货下乡”,电子商务零售额预计增长14.5%,占限上零售额的52%。积极促进消费回稳,亿合城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集信息共享、企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商贸服务业大数据管理平台投入试运行,引进福满GO仓储式超市和两个总部型中型超市,雷克萨斯4S店、神州川达红旗体验中心入驻迎宾路汽车销售商业街区,富德餐饮、润恒农产品市场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市菜篮子重点流通保供经营主体。联合阿里巴巴本地生活开展第二季“名车名厨名品”等打折促销活动,阳光100凤凰市集、赢河邻里汇室内夜经济街区成为体验老奉天、老工业基地和乡村风情的打卡地。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高新技术企业及各类研发机构兑现专项奖励1800万元,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16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雏鹰企业25户,瞪羚企业3户、推荐省市两级新型研发机构3户,6户企业入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项产品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产品,梯次培育取得明显成效扎实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荐普飞克森等3户企业参与“上云”,实力宝洋机床零部件数字化车间等智能升级项目建成投产,新建5G基站1039个。双创事业持续发展,中港机床小镇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启点创客获评市优秀孵化基地,推荐申报市众创空间3家、星创天地2家。

(三)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收获新成果

项目谋划再创佳绩。在上沙国际公园城、丁香湖滨湖区、平罗湾滨水区内,按照“适度超前”理念包装道路设施“PPP”项目,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城市精细化建设6大领域谋划项目158个,10个重点项目被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老旧小区改造、平罗湾排水专项累计争取到位中央预算内投资1.44亿元。

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开展“项目为王”攻坚行动,深化“四大班子”领导共同抓项目工作推进机制,构建“五个一”多层次包保帮扶体系,推行“项目管家全程领办代办+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APP”服务模式,3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纳入APP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亿合城、中国医科大雍森医院等141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开复工,较上年增加17个,累计完成投资149亿元。

招商引资扎实推进。编制产城融合区产业发展规划和蒲河湾新兴产业片区城市设计,明确产业细分领域、承载空间布局、招商长短名单,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聚焦数字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组织招商活动17次,洽谈项目101个,智慧科技城等58个亿元以上项目成功签约。

(四)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农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实施3.5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进4.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总产量突破3.6亿斤。做强稻米、畜牧、蔬菜三大特色产业,新增稻田综合种养3261亩,“两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1.69万亩。利福肉牛繁育养殖合作社、景阳养殖场主体竣工,大成反刍料车间等项目加快推进。3000亩“MAPBeside”示范农场投入运行,蛹虫草数字化示范基地启动建设,香菇、草莓新品种高效栽培等科技引领项目有序开展,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特色农业持续壮大,建成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4个,完成富成蔬菜等10个生态采摘园提升工程。

乡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污水、燃气“三网”改造工程,完成34个村污水管网主干线铺设和燃气管线敷设工程,安全饮水实现农村全覆盖。构建“一把扫帚扫到底”农村保洁机制,陆家、开隆等18个示范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分步推进室内水冲下水道式农村改厕,试点推进室内水冲土地消纳式改厕模式,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5%以上,农村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起草《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指导意见》《经营性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等指导性文件,边台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取得突破。完成永安、边台949宗宅基地摸底,颁发全市首个农户建房规划许可证。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利用农交中心交易平台完成村集体资产交易额531万元,股份经济合作社达到128个,81个村获得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新增流转土地2.77万亩,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97万本,经营权抵押面积416亩,抵押贷款余额916万元。

加强生态保护,城市环境风貌得到新提升

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严肃开展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完成125信访案件整改,整改率96%。狠抓秸秆焚烧、VOCs专项整治、餐饮油烟治理、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及燃煤锅炉达标排放整治,完成建成区21100吨以上锅炉颗粒物超低排放改造3处农村供暖锅炉房改造,富有照明鸿业玻璃窑炉得到有效治理PM2.5浓度同比下降12%328个排污口实现长效规范监管,永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通水运行,细河于台国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100%。能耗“双控”不断加强。认真执行重点能耗行业准入规定,杜绝限制、淘汰类项目落地。落实“碳达峰”行动安排,6户年能源消费量万吨以上标准煤企业全部接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上蒲河、白家村散煤治理及45个村传统炉具改造按期完成。

城市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启动怒江街改造工程,完成2.2公里示范段慢车道建设。24条道路5条街巷路新改工程全面竣工完成新城雨污混摘及2处积水点位改造任务。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1+6+N路队等工作机制,开展“十乱”整治行动,累计查处各类市容问题7万余件,拆除违建1.2万平方米,长江北街等11条路段获评良好路段。对标“六化”标准,新增应急清扫、清运车辆51台、湿式化作业车辆8台,城区机械化保洁率达95%以上。建成日处理量6吨的厨余就地转化设备,公共机构、星级宾馆、大型商超全部实现垃圾“四分类”。完成341条市政道路和40座市政桥梁维护,建成口袋公园100个。

(六)坚持人民至上,民生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坚持就业优先,出台《适龄农民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救助金1086万元、失业补助金992万元、失业保险金9180万元,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750人,吸储来沈留沈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5327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建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70个,收缴保证金、保函金共1.12亿元。提高低保等困难人群保障标准,按时按需发放低保金2538万元、各类救助金、补贴合计1411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社会事业进步显著。实验学校于洪分校主体竣工,实施新城二小8所学校新建、36所学校维修改造、3所学校塑胶操场维修、44间理化实验室提质升级和5所幼儿园装修工程,接收17所小区配套幼儿园转为公办幼儿园。出台《幸福教育领跑行动方案》,新聘在编教师496名,引进43中学、岐山一校深化合作办学,56中学、杨士中心校被评为“市教书育人模范集体”。完成异地新建城东湖预防接种中心,新建村卫生室3家。区疾控、区人民医院PCR实验室24小时最大检测量达8000人份,合计接种突破179万剂次。启动中海城等10社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109个社区全覆盖,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达到50张。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城市书屋建设,启动全民健身中心项目,组织启点89号文创艺术园区、阳光100凤凰街文化创意园区申报市级文创产业园。研发于洪区全域旅游手绘地图,举办“雅集文化”等各类群众文体活动40余场,城市风筝节、徒步节等多项节庆赛事亮点纷呈。完成11个老旧小区、25公里供热管网更新和6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新建改建租赁住房1043间,新增廉租房、公租房292户,完成回迁安置942户。实施区革命烈士公墓广场、纪念碑修缮,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0个街道和6个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通过全国示范中心省级验收。

治理能力不断提高。190个社区(村)“两委”换届工作全面完成,7个社区“两邻”试点工作深入开展。落实主要领导抓信访工作责任制,办理信访案件151件。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抓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累计整改重大安全隐患6项,排查整治一般安全隐患6000项,24家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被勒令停产整顿。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常态化整治,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2021年,于洪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积蓄了动力。但受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用能持续紧张,土地成交面积下滑,宏观市场消费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地区经济企稳向好的压力依旧较大。与此同时,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一是综合实力与先进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通过壮大体量、提升质量增强应对宏观环境变化、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二是数字经济同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三次产业融合不够充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较少、产品科技含量不足,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有待加强;三是重大项目对投资增长的拉动力偏弱,房地产项目占比过高,招商落地转化率较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拉动力强的产业项目,依靠项目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能力亟需增强;四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有待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强,土地征拆进度滞后于项目需求,要素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五是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人口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民生供给与群众期待存有差距。针对上述问题,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2年是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关系长远、意义重大。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确保地区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二)主要指标

基于沈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三个一”奋斗目标,充分考虑支撑各项指标的增长点,充分考虑“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平均增速,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集中精力抓好8个方面、23项重点工作。

(一)以数字经济引领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持续做好“三篇大文章”。将产业数字化贯穿“三篇大文章”始终,推动智能制造、数字化应用协同发展。改造升级“老字号”,面向全市重点产业横向延伸配套链,围绕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引进汽车零部件项目,完成联恒工业车身冲压焊接数字化车间项目建设,推动聚星机床整机装配项目镗铣床全系列产品组装下线,区内龙头企业配套率由23%提高到28%,“老字号”产值增长25%以上。深度开发“原字号”,聚焦冶金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组织美狮化工水性涂料数字化车间申报市级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培育大清宝泉等2家绿色制造企业,推动大成农牧新型饲料车间完成投资2400万元,“原字号”产值增长20%以上。培育壮大“新字号”,推进实力宝洋航空结构件数字化车间、华天航空钛合金热成型生产线建成投产,航空产品配套能力提升50%,“新字号”产值增长30%以上。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永安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综合节点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三环机械联轴器数字化车间等3个数字赋能示范项目,力争开通5G基站3000个,打造5G应用场景典型案例10个。全年完成“小升规”21户“规升巨”2户。

大力发展“五型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深化“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形成机制,依托“弘英汇”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布技术课题30个以上。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0户以上、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50户以上、新增雏鹰企业15户、瞪羚企业3户,培育铸研科技、海德力诺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支持天车式5轴机床等3项产品申报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沈阳国际物流港优势,协同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引进培育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跨境电商企业,打造沈阳开放通道重要节点;发展服务型经济,加快蒲河湾、丁香湖、于洪新城地区品牌服务业配套布局,推进亿合城商业综合体、阳光100凤凰市集、邻里汇等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雷克萨斯、极氪等品牌汽车展销中心和希尔顿惠庭酒店、全季酒店投入运营。发展流量型经济,加快苏宁、格力等电商项目建设,发挥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引进一批垂直类、直播类电商企业。发展总部型经济,加大政策和服务支持力度,利用商业楼宇和闲置资源,引进健康养老、社区商业、科技服务等行业知名企业设立综合型、地区型、职能型总部机构

(二)以项目建设释放内需潜力,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加强项目谋划。坚持“对上可申报、财力可支撑、落地可实施”原则,锚定五大安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等领域,全年谋划项目160个以上,力争职业教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城乡统筹基础设施3个项目获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推进PPP项目前期工作,完成PPP项目入库、社会资本方招标、SPV公司组建、特许经营协议签署,力争年内完成土地征拆和施工前手续办理。

提升招商实效。树牢“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理念,依据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核心片区设计,加快蒲河湾产业融合新兴产业片区、丁香湖文商旅片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重点片区建设,以“三篇大文章”“五型经济”为主攻方向,构建全员、全域、全年招商格局,聚焦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智能电器、品牌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全年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不少于50个。围绕“建设三个平台、实现四个转变”要求,全力推进蒲河湾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永安机床小镇智能装备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提升专业园区发展水平。

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区领导包保负责制,发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APP功能,健全重大项目常态化调度推进机制,加快正旭板材、特种阀门、东大管业、格力云仓等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力争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加快盘活东北食品城、汇成电缆等闲置资源。推进调蓄湖泵站、区医院二路电源等22项配电、12项电力电信排迁工程建设,满足项目所需。全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5个。

(三)以深化改革促进效能提升,持续做优营商环境

推进开发区和国资国企改革。落实“园区+平台+基金”开发模式,按照“融得进、投得出、管得住、收得回”原则,持续为永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增资增信,鼓励平台公司开放股权融资,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开展园区建设完善国企管理运营和国资监管体制,以永安建设发展为试点,推进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外部董事制度,保护企业法人合法财产权,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拔、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和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快完成区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吸纳社会资本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效能,推动国资监管体制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加强权责清单管理,优化权责事项、厘清权责边界,推进国资监管平台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沈阳支持市场主体复苏若干政策,持续降低企业综合性成本。全力推进存量土地攻坚,做好重点项目、基础设施用地征收(详见附件),全年力争供应产业和基础设施用地200公顷以上。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加强安芙兰健康农业股权投资基金运营管理。推广“银企政担”模式,认真收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做好集合贷推广发放,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3+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区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区建设,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一网通办”能力,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高频刚需”事项100%实现掌上办、网上办、跨域办,“不见面审批”成为常态。提升工程项目审批效能,以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为目标,做实“带方案出让”“容缺审批”模式,努力形成更多可推广的自主性创新模式。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推进企业开办等综合窗口进产业园区,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推广“一码通城”应用,推动利企惠民政策和补贴精准直达。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专项整治,依托“一联三帮”等载体活动,及时回应、有效解决企业诉求。强化营商法治环境建设,优选营商环境法治建设十大典型案例,严厉打击侵害群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四)以重农强农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严格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4万亩,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粮食生产者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6亿斤以上。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把握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契机,加强与中化农业合作,发展稻米产业一体化服务2万亩。推广柳根鱼、南美白对虾、稻田综合种养等新技术、新模式,探索发展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于洪蛹虫草等区域品牌。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农产品安全监管平台加强“两品一标”认证,建设高品质的菜篮子产品示范基地,新增市级以上农事龙头企业3家。建成“产销配育”一体化农村电商孵化基地与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培育农村电商村6家、区域、街道电商中心各1家,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6个。

推动农村宜居宜业。加快推进“三网”改造工程,推动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燃气管网、垃圾分类全覆盖。引导村民开展室内水冲式厕所改建,解决农村改厕难题。试点建设乡村物流基础设施,构建“统仓共配”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持续开展农村“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落实“一把扫帚扫到底”农村保洁机制,实施农村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上门收运,在农贸市场、游游景区、村屯活动场所周边新建环保公厕8座。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打造精品示范村推进“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建设,创建秋家村、前辛台村2个幸福宜居村,完成25个美丽宜居村道路硬化、亮化和绿化任务,建成美丽庭院300户。因村制宜完善村庄规划,精准施策推行低效集体建设用地网格化更新,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城中村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农民富裕富足。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总结推广边台村试点经验,完善宅基地有偿流转、有偿使用、自愿退出机制,支持东甸子村推进宅基地集约使用,发展多业态复合模式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成果,推动土地整村规模化流转、托管式经营,耕地流转率突破60%。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和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推动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资产在省农交中心平台交易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持续推进“三变改革”,加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加快村集体闲置资产盘活,鼓励农民通过兴办个体民宿和家庭农场增加收入,全年培育区级示范社20家、示范家庭农场5户以上,力争年纯收入高于10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突破50个。

(五)以绿色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进国土绿化,全面推行林长制,抓好森林防火责任制落实、野外火源管控、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工作,完成植树造林1200亩,提升碳汇能力、筑牢绿色基底。深入落实河长、湖长制,做好12条国家黑臭水体整治试点周边环境整治和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清理,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实施禽养殖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探索生物基质还田利用,严控土壤环境风险。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果,抓好散煤、扬尘、秸秆焚烧等大气污染源治理,推进混凝土企业料仓等环保设施标准化改造,完善加油站VOCs在线监控设施,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管理。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护,适时推广农村消纳式污水处理方式。推进造化、沙岭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完成平罗湿地减量和跨蒲河污水管网工程。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聚焦国家“双碳”战略,扩大太阳能、地热能、储能设施等应用范围,探索零碳低碳建筑建设运营模式,持续做好散煤替代和燃煤锅炉达标改造,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严格生态环境准入机制,强化重点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坚决遏制“两高”行业盲目发展。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推进园区危废集中收运和工业园区环保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绿色交通方式,发挥政府采购示范引领作用,公务用车更新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引导社会资本建设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

(六)以精细化管理助推品质提升,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行“路长制”管理模式,新增良好路段15条,争创2条精品示范路段。依托智慧化城管系统平台,应用“路长慧眼”数字场景,实现城市管理智慧赋能。推行环卫保洁“夜间五步工序+日间平立面一体化”提标作业新模式,推动机械化扫保向支路和小巷延伸。按照“设施智能化、前端减量化、中端无害化、末端资源化”要求,新建厨余垃圾中转站2个,建筑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处置站1处,家庭厨余垃圾分类精品小区占比达到40%。维护市容环境秩序,推进5条街路门头牌匾提升整治,创建“无违建小区”100个、“无违建社区”10个。规范静态停车秩序,新增停车泊位1800个,推广使用“一码通城”—“扫码停车”场景应用。

提升城市综合品质。提升功能品质,按照“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一增加”标准,启动2.4公里西江街新建工程,实施2.2公里怒江街示范段续建工程,改造杏山路等背街小巷5条,打通辉山西路、赣江街等断头路7条,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人民设计师专业优势,实施29个老旧小区“一拆、五改、三增加”改造。开展77个小区自备井改造。提升生态品质,建设北分干碧道、蒲河绿道。围绕“拆、清、改、绿”实施东平湖街城市出口路综合改造。一村一策实施城乡接合部村屯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城区绿地布置、裸露地面和树穴覆盖,新增城区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新建小浑河公园、口袋公园100个。提升文化品质,丰富城市书房载体功能,营造社区文化共享空间,着力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提升服务品质,优化低效用地产业布局,导入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科技创新等服务功能。践行“两邻”理念,营造全民参与社区服务治理的浓厚氛围,实施社区亲民化改造,做实做强“全市通办”,提升社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全龄友好型完整社区。

(七)以文化繁荣提升城市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传承于洪记忆,围绕深挖御路文化、重现永安秋水,打造永安桥共同缔造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永济桥下沉式广场公园,加强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创作。讲好于洪故事,办好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国家级文化论坛。演绎于洪精彩,改造升级区文化馆和北部艺术文化中心,打造多元文化集散地;举办文化讲坛、送戏下乡等惠民活动30场以上,提升“24节气文化雅集”品牌活动影响力。唱响于洪声音,有效整合电视、网站、微博等现有渠道资源,激活我区“FM91.2”电台波段,开办特色节目。

塑造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主动融入“传奇盛京、品位沈阳”塑造,建设东北规模最大的无人机博物馆,扩建区非遗博物馆等6个博物馆。发展阳光100凤凰街、89号文创艺术等产业园区,举办“百日画展”“百场文艺电影、纪录片”放映等活动,满足居民文娱需求。推进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启动全市首个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推进“体育+科技”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依托水域生态风景资源,开发生态体验民宿,探索发展电子竞技产业,培育青年文娱中心与创业基地,打造以风景、人文、时尚为要素的青年友好型街区。

(八)以共同富裕统领社会事业,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实施舒心就业。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实现就业服务平台社区、乡村全覆盖。实施“舒心就业580工程,开展困难帮扶、技能提升、供需对接、涵养人才、权益保护五项行动,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创业扶持单位社保补贴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00万元以上。加强长涛小镇、深国际、东邮基地3个潜在双创孵化载体培育,新增市级以上双创载体2家。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创新人才引进形式,落实高校毕业生首次购房补贴、就业创业房租补贴等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住房、就医、子女看护就学等覆盖生活各领域的保障体系,启动永安智能制造产业园1.0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全年吸储来沈留沈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6500名以上。

夯实社会保障。更加关爱特困人口、孤儿等特殊群体利益,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做好“失能失智”预防干预改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条件,护理型床位达到80%完善农民工工资、住房、子女教育保障机制,保权益、解困难、促平等。扩大适老化改造工程覆盖范围,实施区中心敬老院装修改造,完成300城市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改造,新增17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加快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智慧养老水平。对接优质养老医疗资源,打造医养结合养老品牌。开展志愿、互助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完成10户农村危房改造,新增保障性住房160户,新增公共租赁住房800间,完成回迁安置1000户。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革命烈士公墓修缮,争创4个国家标杆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

打造幸福教育。“舒适、兴趣、充实、安全”为目标,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行动,新建、续建中小学13所、改造1所,增加学位1万个以上。新开办保利海德公园等25所公办幼儿园,增加学前教育学位375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87%以上。深入打造东北英才特色教育品牌。持续推进优秀校长和名优教师引进,新招聘教师400名。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五育”并举融合发展,持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营造舒适、兴趣、充实、安全的教育环境。

建设健康于洪。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人物环境同防”各项措施,有序做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大做强区医院,成立ICU病房,筹建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筹建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增加公共医疗服务供给。发挥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作用,实施远程会诊、智医助理等医疗服务,实现百姓家门口看专家、看名医。积极推广“一码通城”,在区中心医院推行“扫码就医”、“扫码救治”,对急症患者先行垫付费用,开展救危救急救助行动。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

提升治理能力。持续加强燃气隐患排查整改,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坚决遏制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事故发生,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严厉打击涉枪涉爆等违法犯罪行为,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持续开展反诈人民战争,维护和谐稳定社会局面。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我们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对标夺标谋跨越,砥砺奋进攀新峰,推动新时代于洪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